昆明股票配资 邓稼先写给杨振宁的信:假如生命重来一次,我会怎么选择?

发布日期:2024-11-03 22:59    点击次数:105

昆明股票配资 邓稼先写给杨振宁的信:假如生命重来一次,我会怎么选择?

“遗址内探明有多条沟类遗迹将遗址南部划分为5个区域昆明股票配资,呈现出与二里头遗址相似的‘多网格’布局。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八里桥遗址发掘负责人王豪说。

作者:黎庶

1971年,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,改变了杨振宁后半生人生轨迹。

邓稼先“两弹元勋”,杨振宁诺奖获得者,到底什么样的信,能有这么大的能量,让一方改变人生轨迹呢?

01

杨振宁和邓稼先祖籍都在安徽,杨振宁的父亲杨武和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蜇都曾留学美国,在清华大学任教。

杨武之和邓以蜇是同事,又是老乡兼好友,他们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也延续到了下一代。

1922年,杨振宁出生,1924年邓稼先出生,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,因两家是至交,邓稼先和杨振宁从小就在一起玩耍,就读于同一所中学崇德中学,两人虽然不同年级,但感情深厚。

崇德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,比较注重英文教育,邓稼先的英文水平从小在父亲的感染下就学得很好,进入崇德之后受杨振宁的影响,对数学和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他们不仅是最好的玩伴还是相互促进的学伴。

在学校,杨振宁有一个绰号叫“机灵鬼”,邓稼先对朋友忠厚,绰号“邓老憨”。

这一动一静相处起来互补又和谐。让家里父母也省心不少。

原本生活就可以这样宁静的进行下去,但是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宁静。1937年7月,北京大学在日军的侵略下成为“日伪北大”。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愤然辞去北大的职务,来到西南联大任教。杨振宁随父母来到昆明,进入昆华中学读高中二年级,由于成绩优异,他高二就跳级参加了高考,并顺利考进了西南联合大学。

1939年,崇德中学停办,邓稼先的父亲患有肺病,咳血不止,他暂时留在北京。邓稼先和大姐邓仲先告别父母,从天津-上海-昆明绕路来到四川江津,邓稼先插班进入江津九中高三班学习。次年,他也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。

冥冥之中,两个惺惺相惜的昔日好友又被命运安排在了一起。

邓稼先再次见到好友杨振宁,分外亲切。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大三的学长,邓稼先是大一的小学弟。

大环境不好,他们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跑警报。时常有日本军轰炸机的空袭,有一次警报拉响了,大家呐喊着一路跑进防空洞,率先跑进防空洞的杨振宁四处找不到邓稼先。杨振宁连忙跑出去找他,原来邓稼先看书太入迷,他一路拉着邓稼先跑进了防空洞。两人刚进防空洞约摸半个小时左右,就听到了轰炸声。出了防空洞,邓稼先发现自己刚看书的地方已经被夷为平地。

从此两人的友情更深了一层。相似的命运,生死之交,让他们的友谊更加牢固。

02

终于熬到了抗战胜利,也许是受父辈影响,邓稼先和杨振宁一直秉持着科技兴国的思想,杨振宁先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。那所学校曾是他的父亲学习过的地方,杨振宁本来想去学数学,但父亲要求他学物理。经历过战争后,全世界都兴起了物理热。杨振宁也听从父亲的建议,学习了物理。

邓稼先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去北京大学物理系任助教一段时间后,也考取了留美研究生,杨振宁听说他要在美国留学后,兴奋不已,特别建议邓稼先选择比较注重实际应用的核物理专业。于是邓稼先听从好友建议,进入了美国普渡大学,核物理专业就读。

邓稼先刚开始去的时候是自费留学,生活过得很艰苦,经常每天只吃一顿饭。

杨振宁学习成绩优异,他已经能拿到芝加哥大学丰厚的奖学金,还时常用奖金接济邓稼先。

西南联大冯友兰教授在给儿子的信中提到:“杨振宁不仅成绩好,还能省下奖学金供弟弟,帮助邓稼先……”

后来邓稼先也凭着各门功课成绩优异而获得了奖学金,使留学生活得到改善。

每逢长假是邓稼先和杨振宁最兴奋的时候,他们相约来到芝加哥。他们一起在芝加哥大学附近租一间房子,吃不惯西餐的他们开始自己动手煮面条吃,一起分享着从父母的来信中了解到的故乡变化。

邓稼先不喜拍照,在杨振宁的强烈要求下,他们拍下了那张最具纪念意义的照片。而这张照片,一直保存在杨振宁和邓稼先家里。

经过4年的苦读,邓稼先在普渡大学获得核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当年就毅然回国。此时他只有26岁。

杨振宁当时学的是物理理论研究,为了长远发展,他暂时选择留在美国工作。

两位好友虽然短暂的分别,但是一直保持着通信。大洋彼岸的两个人经常以书信的方式分享着自己的生活。

就在邓稼先34岁那年,他和所有人的通信都断了,包括他的爱人和孩子。

6年时间,音信杳无。有一天,杨振宁突然在美国的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消息: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,邓稼先是原子弹制造的主要领导人。他终于明白为何这些年都没有他的消息。

终于在7年后,形势相对平稳一点,杨振宁才有机会第一次回国探亲访问,此时的他也已经著名的物理学家。

他来到北京,专门邀请了邓稼先,两人谈及以前的事情,仿佛就在昨天。

杨振宁要去上海转机返美那天,邓稼先去送他,杨振宁在停机坪的栅栏口处忍不住止步,回身问邓稼先:“我在听说,有一个叫寒春的美国人曾经参与研制中国的原子弹是吗?”

虽然是要好的朋友,但是毕竟此时彼此也立场不同。

邓稼先略有难色,他立即转移话题:“赶紧先上飞机吧。”

回来后,邓稼先连忙向周恩来汇报过,经过周恩来的允许,他兴奋地连夜给杨振宁写了封信:“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,全程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!”

第二天,邓稼先派专人赶往上海,将信送到杨振宁手上。杨振宁从信中得知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过程中,全部工序都是中国人自己完成的,竟然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
虽然远在大洋彼岸的杨振宁也已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,已经成为了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,但是邓稼先这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更让他骄傲和向往。

1971年,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,信中有这么一句杨振宁至今念念不忘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同途。”

杨振宁明白邓稼先的意思,他说:“前五十年已经过去,后五十年我可以保证实现‘共同途’。”

邓稼先的这封信,杨振宁一直念念不忘。

03

1986年,邓稼先病重,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,他们合了生命里最后一张影。

当年意气风发的两兄弟,如今相见已是满头银发。

杨振宁看着虚弱的邓稼先损他道:“国家给了你多少钱?你这么拼命?”

邓稼先微微一笑,伸出两根手指头说:“二十块,原子弹十块,氢弹十块。”

邓稼先接着说:“假如生命重来一次,我仍然会做出如此选择。”

待邓稼先说完,两位老友拥抱在一起,泪水涟涟:“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强的。”

7月29日,邓稼先永远的走了。远在美国的杨振宁得知邓稼先去世的消息,怅然泪下,半个世纪的友谊历历在目。

邓稼先周年祭日,杨振宁来到北京,特地来为他扫墓。那天下午天气阴雨绵绵,杨振宁在邓稼先遗像前伫立了好久,他有许多许多话想同他分享,可是已经物是人非。

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捧过一个蓝色盒子交给杨振宁。这是邓稼先临终前特意叮嘱许鹿希交给杨振宁的。

杨振宁接过盒子,眼睛湿润了,盒子上写着这样的字样:“振宁,致礼存念”。他打开盒子,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家乡安徽出产的一套笔墨。

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跟杨振宁说:“去年,您到病房探望稼先,他高兴的连病痛都忘了。”

此时,杨振宁再也不能控制情感,热泪夺眶而出,他连忙掏出手绢擦拭泪水。

邓稼先已经离世,杨振宁也于2003年正式回国,他决心延续邓稼先“共同途”的振兴中华科学的愿望。

在1950年那个人生的十字路口,假如邓稼先和杨振宁走上同一条道路,最终会收获怎样的结果呢?没有人能够预判。

他们是最好的朋友,此时此刻他们都已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。

只是他们一个选择同中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,一个为物理科学的探索做着贡献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,他们都是神一样的存在。

正如邓稼先所说:“如果人生能有轮回,我还会选择这条路。”

在杨振宁百岁生日时,他应邀到清华大学做演讲,他再一次怀念和邓稼先的友谊。

今日杨振宁回到中国后,他延续着邓稼先的梦想,实现了“共同途”的友谊。

祝他们的友谊长存!!!

原创不易昆明股票配资,请勿抄袭!!!

发布于:天津市